2020, 11(2):79-88.
摘要:本文分析了分布式作战系统要素协同控制中的若干不确定问题,包括一致性理论对分布式作战系统要素协同控制的适用性、人在回路和自主协同控制等问题,采用代数图论、动力学和自动控制理论等建模方法,描述了包含感知、决策和交战三层结构的复杂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本文还研究了要素自主协同序参量模型,来度量分布式作战系统要素协同作战的协同能力和协同效果。
2020, 11(2):89-94.
摘要:本文重在介绍无轨导航机器人系统架构设计方法,呈现如何从整体需求分解到不同技术领域具体实现的一种设计思路。在系统设计上分为结构、硬件、软件三个部分,分别对每一部分进行详细介绍。本文以轮式无轨巡检机器人为例,从其需求分析、整体实现思路到整机结构、 硬件及软件方案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设计。文章主要目的是为相关领域的机器人设计人员提供一种机器人整机系统的通用设计思路及方法。
2020, 11(2):95-99.
摘要:本文分析了有/无人机飞行编队、多车辆联动行进等应用场景对复杂环境下高精度、 高可靠性的相对定位技术的实际应用需求,构建了多目标协同相对定位系统,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北斗多频多路径实时探测、高可用增强组合相对定位、高完好性增强相对定位可信监测等技术,并结合应用方向和场景开展了初步的试验验证,采用实际数据验证了多动态目标、实时高精度、抗多径、高可信的相对定位能力。
2020, 11(2):100-104.
摘要:从卫星钟基本特性、频率稳定度、钟差预报精度等方面对 BDS 三种类型卫星钟 (RAFS-1、RAFS-2、PHM)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PHM 卫星钟性能指标显著优于 RAFS; RAFS-2 卫星钟性能指标显著优于 RAFS-1,频率稳定度指标和钟差预报精度提升了 1 倍左右,且 RAFS-2 卫星钟增加了相位连接功能,保证了在轨卫星钟在调整过程中不会影响时间频率服务。
2020, 11(2):105-108.
摘要:本文主要对三种不同北斗三号接收机及其新体制信号从完整性、多路径效应、周跳比、信噪比等数据质量指标以及零基线方面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表明:北斗三号新体制信号数据质量整体较好;在 B2a 频点,接收机之间的一致性较高,B1C 频点各家接收机还需要在性能方面进一步提升。
2020, 11(2):109-113.
摘要:旋翼无人机着陆场景较为复杂,且 GPS 信号经常被干扰,同时着陆平台非固定,通常需要采用合作标签引导无人机着陆。由于存在阴影、反光等特点,在室外环境下,单一的合作标签往往存在定位误差较大,漏识别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无人机着陆稳定性。为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将现有的单合作标签定位方法进行改进,在传统的单标签 pnp 定位解算的基础上,采用多个合作 Apriltag 标签进行联合定位的方法,以提升无人机定位精度和识别帧率,实现着陆过程精确的视觉导航功能。通过静态定位实验与无人机动态着陆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提升了旋翼无人机自主着陆系统的鲁棒性。
2020, 11(2):114-116.
摘要:影响罗兰 C 导航定位精度的主要因素为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 ASF(附加二次相位因子)传播时延,通过对 ASF 的修正可以提升罗兰 C 的定位精度。首先将罗兰 C 信号覆盖区域栅格化,通过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找到大地电导率、大气折射率、温度、湿度与 ASF 修正量之间的关系。最后把得到的理论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
2020, 11(2):117-121.
摘要:通过数字逻辑校准电路模块和电流镜阵列对环形振荡器的输入电流及充放电电流进行调整与控制,设计了一种频率为 2MHz 的高精度时钟产生电路,其具有时钟输出稳定性高、校准速度快,且电路结构简单的特点。采用 SMIC 0.18μm 工艺,在不同的工艺角及温度下对本电路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在以上各种仿真情况下时钟频率误差最大在±1%以内,且从开始校准到校准完成,最大所需时间不超过 400μs。
2020, 11(2):122-125.
摘要:模糊聚类是一种重要数据分析和建模的无监督方法。本文对模糊聚类进行了概述, 从理论和实验方面研究了模糊 c 均值聚类算法,并对该算法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该算法设计简单,应用范围广,但仍存在容易陷入局部极值点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020, 11(2):126-130.
摘要:长时间相参积累是低空小目标雷达探测的有效手段,然而对于较大速度的目标,长时间相参积累存在距离走动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 Keystone 变换的低空小目标探测方法。首先,给出了低空小目标探测所面临的长时间相参积累问题;然后提出了基于 Keystone 变换的探测方法及快速实现方法;最后给出典型仿真目标的仿真结果。所提方法可以同时解决大速度范围内的目标统一探测问题,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2020, 11(2):131-135.
摘要:微波光子多波段多功能宽带可重构雷达,具有同时多波段、多功能、大瞬时带宽、 可重构、低相噪、任意频率载频、高分辨成像等性能优势,有望实现一部雷达对任意波段任意功能雷达的替换和实现只用一部雷达就替换多部雷达的对雷达数量的缩减,将多部雷达变为一部雷达,是未来雷达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本文首先对未来多功能雷达的需要进行了分析,再介绍了微波光子多功能宽带可重构雷达的独特性能优势,再提出了一种微波光子多功能宽带可重构雷达的设计,介绍了保证低相噪,多波段,系统相参,大瞬时带宽的系统模块设计方法。最后对本设计的性能优势和前景进行了总结。
2020, 11(2):136-139.
摘要:相控阵天线的指向精度对雷达系统的精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影响天线指向精度的因素很多,包括移相器量化单位误差、TR 单元间的物理结构、安装位置误差等。为了确保二次雷达的量测精度,天线的指向精度必须高于雷达系统的测向精度。本文制定出一种高效的指向误差补偿方案。该方案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小指向误差,而且可以节约修正指向误差时间和人员的投入。
2020, 11(2):140-145.
摘要:全面准确的战场态势分析是实施有效指挥决策的必要支持。信息化、高强度、高度复杂的作战需求决定了基于共享知识的态势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面向战场态势分析的知识体系及表示方法进行了综述和讨论。对“知识”等概念内涵进行了分析,对战场态势分析有关等知识分类方法、知识库构建等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重点对态势分析中等不确定性知识表示与推理方法进行综合描述和对比。成果可以态势分析、辅助决策等问题等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参考和解决思路。
2020, 11(2):146-151.
摘要:雷达自动目标识别是将目标识别应用于传统雷达的一项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战场形势的复杂多变,雷达自动目标识别技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目标识别的方法按其模型可分为生成模型和判别模型,生成模型侧重对数据分布的描述,判别模型侧重区分不同类别数据之间的差异。将两种模型有机结合可兼顾二者优势提升模型识别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最大间隔正则化因子分析(MMRFA)模型,该模型对因子分析模型(FA)和隐变量支撑向量机 (LVSVM)建立联合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提升了识别性能且在低信噪比条件下表现优良。
2020, 11(2):152-156.
摘要:在雷达日常操作训练中,模拟训练系统可以较好解决实装设备使用受限的问题。雷达回波 A 显数据模拟可以降低模拟训练系统成本并提高系统灵活性。本文提出一种模拟算法从 A 显呈现效果的逼真性、实时性与互操作性出发,将 A 显信息按距离分为五部分,分别结合雷达波束、海杂波统计数据、目标回波和系统增益等模型,根据信号幅度特征对雷达回波进行模拟。此外模拟算法可实时响应雷达操作指令,根据雷达不同工作状态实时更新 A 显数据。实验结果接近真实回波效果,满足一定的操作训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