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电离层对咸阳机场GBAS应用的影响评估
    杨明,陈楚天,王岸石
    2022, 13(5):319-324.
    [摘要](48) [HTML](0) [PDF 488.51 K](1566)
    摘要:
    地基增强系统(GBAS)作为一种民用航空领域的新兴技术,能够为飞机提供 I 类精密进近(CAT I)甚至更高精密进近、着陆引导服务,电离层活动是影响 GBAS 服务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需要对电离层活动情况进行监测并评估。基于单站法利用实际接收的双频 GPS 数据对咸阳机场的电离层活动进行长期监测,并对监测期内 GBAS 服务性能进行仿真评估。结果表明,监测期内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电离层活跃程度较低,GBAS 服务性能未受电离层影响,可以满足 I 类精密进近的性能要求。
    2  基于理想解排序的BDSBAS监测站选址综合评价法
    李龙
    2023, 14(1):9-13.
    [摘要](68) [HTML](0) [PDF 196.22 K](1424)
    摘要:
    北斗星基增强系统(BDSBAS)作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解决关键行业高完好性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应对国际激烈竞争的重要举措,还是北斗应用走向国际的重要助力。BDSBAS 地面监测站负责卫星信号的采集、分析、预处理工作,作为提供关键数据的基础设施,合理的选址在北斗星基增强系统建设过程中尤为重要,直接影响着 BDSBAS 系统的性能。主要研究分析电磁干扰、GNSS 天线遮蔽角、多路径干扰、收星数、精度因子(DOP)、 观测值精度等因素对监测站站址选择的影响,结合理论基础与真实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理想解排序算法的综合评价办法,来解决在有限方案中监测站最佳位置的选择问题,为后续的站点布设提供参考数据与依据。
    3  基于北斗与超宽带的通导融合模型研究
    岳鹏,刘怀远,党方
    2022, 13(6):391-395.
    [摘要](80) [HTML](0) [PDF 515.54 K](1423)
    摘要:
    传统的北斗定位可以解决大部分场景下的位置定位问题,设计了一种北斗与超宽带的组合定位模型,主要应用在卫星信号受到严重遮蔽的区域,此时利用超宽带辅助定位可以对缺少的北斗观测量进行补足,同时对超宽带基站的合理布设进行进一步分析,使其在复杂的区域内依旧满足用户的定位需求。
    4  基于Huber鲁棒性滤波的惯性/天文组合导航算法
    刘亚龙
    2024, 15(3):157-162.
    [摘要](32) [HTML](0) [PDF 532.31 K](1390)
    摘要:
    针对星敏异常量测对组合系统状态估计性能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 Huber 鲁棒性估计理论的惯性/天文组合导航滤波算法。通过对广义极大似然估计理论的详细推导,给出了基于 Huber 鲁棒性估计的 Kalman 滤波(简称 H-EKF)算法流程,并基于跑车数据进行算法性能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对星敏异常量测噪声具有很好的鲁棒抑制性,与传统 Kalman 滤波算法相比,对陀螺常值漂移的估计精度和稳定性均有所提升,有效保证了惯性/天文组合系统导航精度。
    5  航向台电磁信号覆盖分析系统设计
    魏虎,陈敏,裴方瑞,刘海涛
    2023, 14(1):48-54.
    [摘要](45) [HTML](0) [PDF 541.06 K](1377)
    摘要:
    由于航向台电磁辐射场的有效覆盖范围与其部署的海拔高度、周边地形条件存在密切关系,因此,针对航向台周围的地形环境,设计了 LOC 天线模型,搭建了高性能 GIS 平台, 构建了基于 SRTM 数据的高程数字地形模型,并结合无线电信号传输模型和衰减模型,运用 Deygout 算法预测无线电在地形遮蔽下的衍射损耗值,最后实现了对航向台无线电在地形下的覆盖范围仿真评估系统的软件设计,该软件可对航向台无线电的有效覆盖范围进行仿真分析评估。
    6  GBAS进近服务技术演进
    程松
    2024, 15(2):79-84.
    [摘要](66) [HTML](0) [PDF 401.11 K](1340)
    摘要:
    概括介绍了GBAS进近服务类型及技术,总结了基于单频实现I类、II/III类精密精进的GBAS进近服务类型GAST C和GAST D的要点、国际标准现状和应用实施情况,详细介绍了SESAR DFMC GBAS概念框架下GAST F的技术要点,并重点分析和介绍了播发原始观测量的技术体制下实现DFMC GBAS的解决方案,包括算法处理流程、回退模式、电文和数据链路容量,为兼容北斗的DFMC GBAS的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7  地面基准站网与星载GNSS融合的高中低轨卫星联合精密定轨
    金炜桐,张京奎,武子谦
    2023, 14(6):395-400.
    [摘要](21) [HTML](0) [PDF 760.99 K](1339)
    摘要:
    下一代导航系统拟纳入低轨卫星(LEO)作为增强和备份。研究了地面基准站网与星载GNSS融合的高中低轨卫星联合精密定轨(POD)理论与方法,基于实测国际地面站(IGS)和低轨卫星星载GNSS数据,通过建立高精度动力学模型和观测模型,根据全球测站和区域测站两种情况进行了导航星与低轨星的联合精密定轨试验。结果表明,联合定轨可同时获得导航星和低轨星厘米级的定轨精度。低轨星作为高动态天基测站,对导航星定轨精度的提升程度可达20%~90%。
    8  卫星导航块处理频域抗窄带干扰算法研究
    代睿,韦建成
    2023, 14(1):1-4.
    [摘要](90) [HTML](0) [PDF 235.08 K](1319)
    摘要:
    针对卫星导航接收机经常受到窄带干扰影响的问题,研究块处理频域抗窄带干扰算法性能及参数选取,给出了可应用的信号处理框图,并仿真块处理频域自适应抗窄带干扰算法效果,验证了所用算法的性能及优势。
    9  应用于卫星导航与对抗的穹形满天星暗室的仿真设计
    满丰,麻建朝,秦卫华,张明
    2022, 13(6):414-419,425.
    [摘要](86) [HTML](0) [PDF 1.26 M](1311)
    摘要:
    针对当前信息化战争背景下卫星导航装备对无线测试环境的应用需求,结合现阶段国内外暗室发展现状,对矩形、穹形两种暗室进行选型分析,从静区特性、应用性能等方面进行系统仿真分析,最终采用穹形暗室作为暗室选型方案。通过满天星天线布局,模拟真实环境中的卫星轨迹和信号,构建与真实环境高度逼真的无线测试环境,能够有效支撑卫星导航装备尤其是波束成形抗干扰终端的测试,填补了国内在穹形满天星暗室方面的设计空白,可指导工程实践应用。
    10  插值粒子滤波在静基座捷联惯导系统初始对准中的应用研究
    高峰
    2022, 13(6):396-402.
    [摘要](28) [HTML](0) [PDF 636.38 K](1301)
    摘要:
    推导了大方位失准角条件下,捷联惯导系统(SINS)静基座初始对准非线性误差模型,提出一种基于插值粒子滤波(DDPF)的 SINS 静基座初始对准方法。分析了插值非线性滤波原理,结合插值滤波和粒子滤波的特点,利用二阶插值滤波算法得到粒子滤波的重要性密度函数。 在静基座状态下分别基于 DDF 和 DDPF 滤波算法进行初始对准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大方位失准角的情况下,DDPF 非线性滤波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高的对准精度。
    11  北斗授时时统零值标定技术研究
    戎强,尹继凯,王彬
    2022, 13(5):313-318.
    [摘要](86) [HTML](0) [PDF 385.79 K](1274)
    摘要:
    针对日益增长的北斗授时时统零值标定需求,在建立北斗授时链路时间传递模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 5 种北斗授时时统零值标定技术的标定原理及其优势和不足,并利用不同型号北斗授时时统开展了零值标定实验验证。结果表明,5 种零值标定技术可分别实现不超过 0.1 ns、 0.9 ns、1.5 ns、2.0 ns、2.8 ns 的零值标定,分别适用于少量超高精度标定、小批量较高精度标定、 大批量自动化标定、日常巡检标定、快捷粗略标定等不同类型的北斗授时时统零值标定应用场合, 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12  基于BDSBAS的性能评估技术研究及系统设计
    王雪峰,杨明,郑金华,苏从兵
    2023, 14(1):14-19.
    [摘要](46) [HTML](0) [PDF 438.40 K](1196)
    摘要:
    介绍了国内外星基增强系统的概况,并研究了基于卫星导航系统的性能评估技术, 结合中国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北斗星基增强导航系统的应用,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北斗星基增强系统的性能评估系统,通过对位置和保护级进行解算,进而对精度、完好性、连续性及可用性等性能指标进行分析与评价。
    13  一种信道串口检测平台设计实现
    张政治,李洋
    2023, 14(2):146-149.
    [摘要](19) [HTML](0) [PDF 364.70 K](1174)
    摘要:
    在卫星通信链路中,串口通信故障往往涉及多个设备,若不能准确定位故障点,将影响通信任务执行。为快速定位串口通信问题,在研究串口通信模式和通信协议基础上,选取适当硬件模块,设计相应控制软件,搭建串口检测平台,将信道设备与检测平台进行连接和测试, 实现待测设备性能评估和串口状态诊断功能,为快速处置设备问题、提升设备维护效率提供支持。
    14  一种基于舰艇综导信息的快速传递对准方法
    代睿,游金川,张华
    2024, 15(2):85-90.
    [摘要](98) [HTML](0) [PDF 587.29 K](1169)
    摘要:
    当降级采用综导信息进行传递对准时,由于舰艇综导信息与舰载装备距离较远,舰船的挠曲变形、信息时延与不同步对主、子惯导之间的传递对准精度有较大的影响。借鉴大型舰船变形模型,将舰船挠曲变形、量测时延等相关变量列入状态方程,能够显著降低挠曲变形、时延对传递对准精度的影响;并针对不同步量测信息设计序贯卡尔曼滤波器,完成对子惯导姿态的估计。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满足舰载制导武器传递对准的高精度和快速性要求,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15  GBAS数据回放系统技术研究及实现
    褚映红,胡耀坤,张敏敏
    2023, 14(6):391-394.
    [摘要](39) [HTML](0) [PDF 292.03 K](1140)
    摘要:
    随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地基增强系统(GBAS)在机场的长期使用,能够实现回溯历史数据、模拟卫星系统故障、进行GBAS运行性能的验证分析和问题定位,就显得很有必要,而如何使用GBAS系统记录的历史数据是实现以上功能的先决条件。通过研究实现了一套针对于GBAS原始数据的数据回放系统,方便了GBAS系统后期历史场景复现、问题定位和系统的性能验证和分析。
    16  基于误差累加校正的相对导航技术研究
    张果
    2024, 15(4):235-239.
    [摘要](89) [HTML](0) [PDF 365.72 K](1102)
    摘要:
    基于数据链测距的相对导航是卫星拒止情况下编队任务的重要导航手段,介绍了相对导航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针对异步到达时间(TOA)测量、可观测性欠缺和惯导误差持续发散,尤其是成员间距较近、距离估计误差与实际距离相比占比较大时极易错误的相对定位问题,研究了基于误差累加校正的相对导航算法架构,建立了滤波状态和量测方程,开展了外场情况下的试验验证。研究表明,采用的相对导航算法,对于成员间距较近情形下相对导航定位精度和稳定性具有良好的性能表现。
    17  面向水下导航的温盐深数据采集与标定方法
    林挺,刘真汉,沙凯,马新尧
    2024, 15(4):261-267.
    [摘要](51) [HTML](0) [PDF 669.56 K](1091)
    摘要:
    海洋存在温度、盐度突变的海水跃层,会大幅改变海水浮力导致水下潜航器急剧下沉或上浮造成巨大危害,因此温度、盐度和深度数据是潜航器在水下导航的重要环境参数,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潜航器的水下多源融合导航。近年来随着水下导航精度的不断提升,对温盐深数据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提高传感器及采集电路的稳定性与精度、优化数据标定方法是保障数据精度的关键。传统温盐深数据采集与标定方法存在稳定性差、精度低等缺点,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温盐深数据采集与标定方法,旨在提高测量精度的同时降低成本与设计难度,便于产品的工程实现。相比传统方法,本方法精度提升1个数量级,达到JJG 763-2019的一级计量要求。
    18  BDS/GPS短基线相对定位精度分析
    伏军胜,雷盼荣
    2024, 15(4):245-248.
    [摘要](40) [HTML](0) [PDF 461.47 K](1078)
    摘要:
    通过国际卫星导航服务组织(IGS)采集的10 km 短基线测量数据,分析了BDS 双频、GPS 双频和BDS/GPS 组合双频的相对定位精度,结果表明,三种组合的定位精度误差均可达到厘米级,BDS 相对定位精度优于GPS,BDS/GPS 组合系统精度最高,相比单系统在E、N、U 三个方向均有明显提升,其中E 方向最大提升16%,N 方向最大提升18%,U 方向最大提升17%。
    19  基于回归神经网络的卫星信号监测系统健康状态评估模型
    高丽,李洋,田宇,翟建勇,麻军伟,张伟
    2024, 15(4):249-253.
    [摘要](6) [HTML](0) [PDF 580.91 K](1067)
    摘要:
    卫星信号地面监测系统无人值守、长期运行的特点,以及设备数量众多、交互复杂的现实状态使得对监测系统健康状态进行评估至关重要。通过对监测系统运行数据进行合理设计和处理,设计并训练回归神经网络学习挖掘监测系统运行数据的内在规律,从而实现监测系统全生命周期内健康状态评估预测,对运行数据表达出系统出现故障隐患的状态进行识别,达到故障预警的效果,从而将监测系统的事后运维方式提前至事前运维,减少监测系统故障发生率,有利于提高监测系统稳定可靠能力。
    20  地磁暴对伪距单点定位的影响分析
    义琛,张睿
    2024, 15(4):254-260.
    [摘要](32) [HTML](0) [PDF 929.53 K](1026)
    摘要:
    地磁暴是地球近空间环境中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为了分析地磁暴这一自然现象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伪距定位性能影响情况,基于国际GNSS服务(IGS)的5个测站观测数据对2023年3月24日地磁暴事件发生前后GPS定位的伪距单点定位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发生地磁暴现象时,电离层GPS-K8改正模型的精度显著下降,影响单频基本导航用户的定位结果,但伪距单点定位精度仍在标准范围内。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